交流 | 当翻译到底需不需要学习翻译理论?
在学翻译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会接触到一些翻译理论,特别是语言专业的学生,写论文时更是要经常引用到。然而近年来却有这样一种声音“不学翻译理论照样能做翻译”。对于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呢?
在传统译论阶段,翻译理论的探讨多集中在标准和方法上,对翻译史的回顾可以看出,“忠实”“直译”“意译”是循环出现的焦点。翻译标准的设定,直接体现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对“翻译是什么”的判断。
翻译理念的转变
传统译论中,对翻译的理解和定义相对单一,即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雅各布森对翻译的分类扩大了翻译涵盖的范围,当代西方译论的发轫使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社会因素等言外层面受到关注。
但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翻译的理解在不同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也是以语言外壳上的“忠实”为金科玉律。翻译理念的窄化,导致了在翻译实践中出现过于拘泥于“对应”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过于关注语言上狭义的“忠实”,牺牲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文化内涵的彰显。现在有的翻译在抛开原文读译文时,有些语句甚至做不到达意,更遑论其他。
笔者教学伊始,认为这是语言能力的问题,但在英译汉的教学中逐渐发现,其在更大程度上受翻译观念的束缚而非语言能力不足。
课堂教学中先对英文原本进行讲解,在不存在理解障碍、学生母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毋庸置疑的前提下,得到的仍旧是有阅读障碍的译文。所以,翻译理论教学的第一要素是促成学生翻译理念的转变,深化并拓宽对翻译的认识。
对翻译的理解因人、时、事和角度而异,其定义侧重各不相同。相应地,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翻译关注的维度、翻译预设的读者群、翻译的效果等也会出现差异。
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在个人的学习和研究中,还是涉及不同类型和需求的文本翻译,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译文。
对翻译理论的期待和认识
对翻译理论的不合理期待是造成对理论误解的根源,即期待翻译理论学习能立竿见影地提高翻译质量,可以淡化甚至替代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的辛苦过程。然而,理论学习不能取代词汇的积累、方法的熟稔和双语能力的提高。
翻译理论能够开拓学习者的视野,能解决翻译问题,解释翻译现象,预测翻译发展的方向,决定在诸多翻译可能性中的选择。理论学习使翻译者能从升华过的翻译经验中直接获取营养,而不必从头开始再进行尝试、总结和抽象。
这样,我们的翻译学习和研究才可以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同一段路和相同的问题上逡巡。
长久以来,另一个具有误导作用的命题很流行:不学翻译理论照样能做翻译。在经历了理论学习并不能立竿见影提高翻译质量的失望后,学习者很容易对翻译理论产生反感和抵触,得出理论无用的结论。
不可否认不懂理论也能做翻译的可能性。事实上,也有成功的实践者并不专注于理论的研究,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无用或者学习者无须学习理论。
翻译理论的参与,能让实践的探索更有方向性,后人的实践可以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
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端正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理论对人的心智、观念、看待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的巨大作用,才会自觉自愿地学习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
我们只有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面对新的形式具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优胜劣汰,取长补短,拓宽发展道路。
翻译理论学习中的悖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悖论,学习者一边抱怨理论无用而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带着排斥心理,一边为了论文貌似有深度,而不遗余力地在论文中使用理论。带着对翻译理论的排斥去使用理论难免会牵强和不当,理论的使用就会形成一个套路和格式。
在套路之中,同一理论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译本,于是在一个时期内某一理论就会成为论文中的万能理论;在这种套路中,同一类型的文本或者同一个译本也可以用任何理论来解释,于是也就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译本。
这样使用理论,并不能达到解释现象或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译本也没能检验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解释力。
翻译理论在论文中简单粗暴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美化论文,另一方面也省却了对译本的细读和分析,直接按照对理论的理解从译本中抽取译例。符合理论要求的译例得以入选,而在译本中真实存在但与理论不符的译例被有意忽略。
所以即便用同一理论分析同一译本,也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与分析者写作之前预设的结果有关。同样的逻辑也会导致很多的无谓的论争。
比如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持可译性的论者往往会在翻译实践中选取成功的译例,证明翻译可行,而持不可译的论者就会选取令译者无可奈何的译例说明翻译不可行。
在翻译批评中也常常会出现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的现象。这种做法和期待理论能立竿见影提高翻译质量、能替代基础的积累一样,仍旧是一种取巧的做法。
学然后知不足,认真地学习,阅读专业知识书籍,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索,到有一定的判断力,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鉴别,不盲从不跟风,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翻译理论学习的课程不应该成为孤岛,翻译理论、实践和阅读、写作课程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习者认识到这一点,对翻译理念的转变、理论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融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斯坦纳提出,理解也是翻译。学习者外语阅读的过程中隐含着将外文释义为母语的过程;外文写作过程中也隐含着将母语释义为外语的过程。当然,并非全部篇幅的阅读和写作都隐含这样的过程,演练的次数越多、越熟悉的句式和段落中隐含翻译的程度越低,越是陌生的阅读和写作单位中隐含翻译的程度越高。
在翻译理论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强阅读课、翻译课和写作课之间的融汇十分必要。翻译实践的基础是词汇量的增加、翻译方法的熟稔,扩大阅读量则是提升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必经途径。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经过理论武装,能有正确的理念和立场,客观地看待问题,恰当地解决问题。在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译本分析过程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尝试运用理论来解决问题,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和译本分析、现象分析能力,能用客观的态度进行翻译批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任淑坤 叶慧君
推荐阅读